煤炭:由基础能源向保障能源、支撑能源转变
来源:中国工业报 10-21 | 作者:不详 | 发布时间: 2022-10-21 | 696 次浏览 | 分享到: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能源,保障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加快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的探索,加速实现由“黑”变“绿”,转型发展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2021年,我国原煤产量达41.3亿吨,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煤炭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

 

      我国能源需求保持增长趋势,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新能源不稳定,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随着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煤炭行业在绿色智能开采、煤矿灾害防治、清洁高效利用等方面依然拥有发展机遇。未来,我国煤炭产业将继续依靠科技进步,构建“物质闭路循环、能量梯度利用、经济与生态和谐”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和绿色低碳利用。

 

      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

 

      在经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以后,我国煤炭产业自2012年起发展形势开始掉头向下,市场价格一跌再跌,行业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一是我国煤炭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开发布局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2年下半年到2016年,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煤炭供过于求矛盾突出,煤炭行业遭遇了“寒冬”。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从2016年起用3至5年的时间,煤炭行业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并提出相应配套支持政策。截至2021年底,年产120万吨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年产30万吨以下小型煤矿产能占比下降至2%左右。

 

      二是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稳步提高。2016年以前,我国煤矿用的是“人拉绳、步丈量、石头标记”的土方法,容易造成孔位偏差、岩层爆破不均匀。近年来,我国煤矿推进煤炭智能化开采、提升煤机装备制造水平,成为不少煤企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的主攻方向,不仅是露天煤矿,智能化技术还“深入”到了百米井下,煤矿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截至2021年底,我国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至98.95%,比2012年提高约17个百分点,全国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813个。

 

      三是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取得新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煤炭行业持续推进清洁高效利用,其中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的表现尤为亮眼。我国燃煤发电耗煤量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3%左右,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是推进煤炭清洁绿色利用、改善大气环境的有效手段。同时,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推动了煤炭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拓展了煤炭消费空间。现代煤化工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发展,2021年我国煤制油、煤(甲醇)制烯烃、煤制气、煤(合成气)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1672万吨/年、61.25亿立方米/年、675万吨/年。

 

      煤炭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随着环境保护对煤炭产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紧,加快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煤炭产业的唯一选择,其中碳达峰碳中和引领能源消耗行业方向。但是,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和兜底保障责任不会改变,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仍在路上。2021年,国家从实际出发,纠正个别地方运动式“降碳”行为,明确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让煤炭行业吃下了“定心丸”。

 

      2022年,我国煤炭市场供需有望保持基本平衡态势,而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双碳”目标,降低煤炭消费总量及消费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是必然趋势,这给煤炭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判断,2030年以前,我国煤炭消费将进入总量峰值平台期,并转入总量回落的历史变革期。根据预计,“十四五”时期,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煤炭消费量将在40亿吨至42亿吨之间,煤炭市场总量、需求结构基本稳定。

 

      随着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以煤为基础,煤电、煤钢、焦化、建材、储运、金融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产销协同、新产业、新业态等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涌现,煤炭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十四五”煤炭消费峰值的到来,需深入推动煤炭工业改革,以数字化技术为引领,以煤矿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加快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下一步,我国煤炭行业和企业要积极承担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的双重任务,兜住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障的底线,促进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和固碳循环,努力推动煤炭逐步由基础能源向保障能源、支撑能源转变,为推动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