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步,多地在碳达峰方案中辟专章规划能源转型,上海、海南、天津等地更是将其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其中,各地都给出了多种削减煤炭消费的举措,北京更是表态,非应急情况下基本不使用煤炭。同时,发展本地的新能源产业也被各地列入日程,多地都在布局氢能研发工作,建设氢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01
十余省发布碳达峰实施方案
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2022年11月4日,贵州发布《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在今年11月之前,已有十余省份陆续发布省级碳达峰实施方案。尚未发布实施方案的其余省份,部分发布了双碳实施意见,如河北、甘肃、青海等。还有一些省份则发布了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如安徽省发布了《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7月28日,《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提出上海市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8月15日,《云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公开,明确云南省到202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大幅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创造有利条件。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碳达峰。11月29日印发的《云南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21-2025)》中提到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创造有力条件;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46%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2亿立方米。
9月初,《黑龙江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提出到2025年,黑龙江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的基础上,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新增能源需求主要通过非化石能源满足,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9月1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审议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不久后正式发布。其中提到,到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000万千瓦、力争达到550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到2030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模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
10月2日,《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提到,到2025年,江苏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林木覆盖率达到24.1%,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大幅下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9000万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林木覆盖率持续提升。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强有力支撑。
11月15日,《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明确到2025年,湖南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2%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下降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2021年前后,多市率先发布了不同的碳达峰时间点,其中武汉等地更是提出要在2022年实现碳达峰,颇受瞩目。与之不同的是,省级层面的碳达峰时间点均按照国家目标,设定为2030年或2030年前。
其他关键指标各地表现出了差异性。国家方案中,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5%左右,各地通常设定在20%~35%间。国家方案将2030年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率”设为65%以上,地方多在65%或70%。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每生产1单位GDP所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的降低比例。国家发改委称,设置该指标,有利于引导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和产业绿色转型,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
03
多地向社会公开招标碳达峰方案
例如,辽宁在今年8月发布的《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编制研究中标(成交)结果公告》显示,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以229.5万元中标。该服务要求,中标方将在与采购人签订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提交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基础研究初稿。
“碳排放总量仍居全国前列,10年内完成碳达峰任务异常艰巨”的山西,多个地市都公开招标碳达峰碳中和方案。例如,朔州市今年3月发布“朔州市2030年前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以69.5万元中标。晋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关方案编制课题研究在今年9月开标,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以149.5万中标。大同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测算及路径研究项目也在9月开标,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以116万中标。
该招标要求,编制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一份,工业、能源、交通运输物流、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服务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六份,西宁、海东、海西、海南、海北、黄南、果洛、玉树8个市州碳达峰实施方案八份,青海省碳中和示范区建设研究报告、“双碳”目标倒逼下青海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青海省推进“双碳”目标任务对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贡献程度研究报告三份。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步,多地在碳达峰方案中辟专章规划能源转型,上海、海南、天津等地更是将其列为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如何控制和减少煤炭消费?上海提出,落后燃煤机组等容量替代,按照不超过原规模2/3保留煤机,“十四五”期间本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5%左右,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30%以下。天津明确,加大燃煤锅炉改燃关停力度,提高煤炭集约利用水平。吉林要求,逐步削减小型燃煤锅炉、民用散煤用煤量,严控新建燃煤锅炉,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
发展本地的新能源产业也被各地列入日程,包括分布式光伏、地热、风电、水电、核电等。同时,多地都在布局氢能研发工作,海南提出,建立制氢、储运氢及用氢的全产业链,打造一区(氢能产业先行示范区)、一环(全岛场景应用示范环)、多点(氢能产业发展落地平台)的氢能发展路径。北京提出,推动京津冀规模化、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打造氢能产业集群,联合开展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新材料研发和商业化应用。
例如,上海表示,进一步加大市外非化石能源电力的引入力度。加强与非化石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合作,建设大型非化石能源基地,合理布局新增和扩建市外清洁能源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力争“十五五”期间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天津明确,到2025年,力争外受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外受电中绿电比重达到三分之一。湖南也提到建设外电入湘通道,力争祁韶直流输送能力提升至800万千瓦,实现雅江直流分电湖南400万千瓦,加快推进“宁电入湘”工程建设等。
05
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江西在其碳达峰方案的解读稿中谈到,江西二氧化碳排放呈现总量低、人均低、强度低的特点,碳排放总量在中部六省最低,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分别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75%。与发达省份相比,江西是革命老区,经济总量不大,正处于厚积薄发、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正在深入推进。
江西碳达峰方案称,要打造低碳产业链。包括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强化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间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支持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林纸一体化等模式推广应用。
在产业调整过程中,一个被多地提及的关键词是“循环经济”,包括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各类废弃物回收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回收体系等。上海表示,要建成3-5个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提升固废循环利用产业能级。吉林也明确,推进长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沿海城市天津提出着力壮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方案称,支持建设集研发、孵化、生产、集成、检验检测和工程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国家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到55万吨/日,海水淡化水年供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左右。